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屹立邯鄲 永遠的豐碑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共和國首座宏大革命紀念建筑。它是一座緬懷先烈、教育后人的偉大豐碑,是一座英雄的豐碑,一座勝利的豐碑。
黨政軍民筑豐碑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自此,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8年的浴血奮戰(zhàn)。在晉冀魯豫的大地上,處處留下悲壯慷慨的英雄壯歌……
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高級將領左權在十字嶺反“掃蕩”突圍中壯烈殉國。左權與無數英烈的鮮血永久地灑在祖國的熱土上。1945年6月17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舉行了中國革命死難烈士追悼大
會,毛澤東致悼詞,并醞釀抗戰(zhàn)勝利后建立烈士陵園。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親筆為烈士題詞,委托參加大會的晉冀魯豫邊區(qū)代表轉交邊區(qū)有關部門。于是,建立烈士陵園便成為全區(qū)黨政軍民的重大政治任務。
1946年3月,晉冀魯豫邊區(qū)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決議,為紀念八路軍總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晉冀魯豫軍區(qū)及129師犧牲烈士,在邯鄲南郊建立烈士陵園。
解放戰(zhàn)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劉伯承、鄧小平、董必武、陳毅等多次來園指導工作,也曾數次住在陵園。
1949年春,陵園開始施工建設。1950年10月,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主要紀
念建筑物竣工。
1950年10月21日上午11時,運載左權將軍等烈士靈柩的專列抵達邯鄲。午后1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落成典禮與安葬左權將軍暨諸烈士紀念大會隆重舉行。邯鄲黨政機關、學校、部隊等各界代表及烈士親屬共五千余人參加祭奠。
英魂終于在這片光芒普照的熱土下安息,從此,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肩負起“褒揚烈士,教育群眾”的神圣使命。
開拓創(chuàng)新譜新篇
從建園伊始到落成,再到充分發(fā)揮職能作用,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地方各級政府和部門對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傾注了高度的重視和深切的關懷,陵園在這般厚愛中不斷發(fā)展,鑄就新的歷史華章。
1951年,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給予資金,首先 是陵園北院往東征地再擴大100畝,南院公墓往西征地擴大至120畝,其次是修建烈士紀念堂。1959年,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管理處在人民英雄紀念墓前方增 設兩組主題群雕《八路軍》和《民兵》;1965年到1975年,進行大規(guī)模的征集烈士資料和撰寫烈士陵園園史工作;
改革開放后,烈士陵園紀念建筑物恢復建設,革命史料研究室竣工并投入使用;近年來,又對陵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
在史料搜集和陳列布展等方面,晉冀魯豫烈士陵 園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容,提高質量,充分利用館藏資料,編撰出版了《豐碑》《晉冀魯豫史畫》等多部宣傳書籍,拍攝了《永遠的豐碑》《太行血花》等三部宣傳教 育專題片,舉辦了首屆《紅色文化論壇》,探討紅色文化的傳承開發(fā),掀起弘揚紅色文化的熱潮;對左權將軍紀念館進行了改陳布展,充分融合文物史料資源,利用 繪畫等多種展示手段,進一步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0年,經省民政廳和省文物局批準,晉冀 魯豫烈士陵園正式增名掛牌“晉冀魯豫革命紀念館”。如今,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成為全國著名的研究和宣傳晉冀魯 豫革命史與革命英烈光輝業(yè)績的革命紀念地,是全省民政系統(tǒng)行風建設示范單位、省國防教育基地、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 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
峰峰視頻
- 特別提示 端午節(jié)期間客流量較大邯鄲
- 記者從邯鄲火車站獲悉,根據客流需要,火車站在端午節(jié)小長假期間將開行兩對旅客列車。同時特別提示廣大